“天臺山慈恩寺推出短期出家活動”后續(xù)
3日,一則“天臺山慈恩寺推出短期出家”的微博在網上瘋轉,讓原本深居深山的這所古剎意外躥紅,一下少人問津的慈恩寺官方網站點擊量一路飆升。
快報記者訪問了正在杭州的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師,他說,不知道誰把這一公告發(fā)上了微博。天臺山慈恩寺推出短期出家的活動公告,最早是在5月份,發(fā)在他們的官方博客上。而推出短期出家活動,這次也不是初次了,“最早是從2006年開始的。”
那時候,接受的對象,主要是一些工作壓力大,很想到寺院里來住住的人,“都是不定期的。”智渡法師說,短期出家活動長期舉辦,滾動開班,最新一期開班時間是7月15日。在智渡法師看來,佛教中的不少經典,貼近生活,它有助于社會和諧安寧,個人修身養(yǎng)性。“參加這次短期出家活動的人,屆時都會念這些經典。這么做,旨在讓他們靜下心來,不再那么浮躁,多明白些做人的道理。”(詳見快報7月4日B04版)
5日晚,慈恩寺官網突然貼出一則公告,“慈恩寺本次短期出家活動名額已滿,暫停報名,敬請諒解。”
然而,報名者卻并未就這一則公告而卻步,以至于智渡法師連連感慨,“公告前一天就發(fā)出了,但是今天(6日)對我們的聯系電話、幾部手機仍然是鈴聲不斷,令我們應接不暇。這次出現如此大的影響,確實出乎我們預料。”智渡法師說。
事實上,截至前晚報名者已達1000多人,這一人數,已超出了慈恩寺目前的接待能力。記者楊麗
1000多位報名者三四十歲的最多
男女比例相當
昨天我聯系到智渡法師的弟子“念青”,她說智渡法師一早去天臺山了,為了開班的事情。
根據慈恩寺“短期出家”活動規(guī)定,慈恩寺這次暫定推出3個月、6個月、1年和兩年四個不同時長的短期班。
從目前的報名情況來看,1000多位報名者中,選擇3個月到兩年的都有,以3個月的為多;年齡層次,因報名者眾多,到昨天發(fā)稿時,寺院還沒完全統(tǒng)計出,但根據慈恩寺從2006年開始不定期接受信眾短期出家的歷史經驗來看,報名者大多以三十多歲和四十多歲為主,男女比例差不多。此外,報名者中還包括了香港澳門學佛人士。
目前慈恩寺的容納和接待能力在三四百人,念青說,寺院會按照報名時間順序,先報名先享有學習機會。
剩下的報名者怎么辦,念青說,智渡法師還在想辦法解決,盡力盡量不讓報名者失望。
最新一期開班學習時間是在本月15日,寺院工作人員這幾天會以電話和郵件的形式逐一通知各位報名者。
報名者遠遠超出預期
慈恩寺表示壓力很大
這次報名情況,超出了寺院以往開班辦學的經驗,“以往來寺院學習、短期出家的,每個班不會超過30人,這次網上一炒作,一下這么多。”念青說。
有沒有考慮過設置一些條件來篩選報名者呢?據了解,目前寺院還沒有開出高“門檻”,來擋住報名者的熱情。
這次學習活動,在之前的公告中提出,男眾沙彌班的年齡要求,年滿7周歲以上就可以,而女眾凈人班則要18歲以上。
對于這么多年齡層次各異、文化層次和水平迥異的學習者,怎么安排更科學合理,是搭配還是穿插學習等等,對寺院來說都是考驗。
此外,報名者中還有年老的學佛人士,根據現在的規(guī)定,本次學習活動并沒有對年齡作上限限制,“如果有年輕人為了不贍養(yǎng)老人,把老人送到寺院,我們是不接收的”。除此之外,對于60歲以上的學佛者,如何安排好他們在寺廟的學習生活,保證他們的安全,也是對慈恩寺的一種考驗。
目前的報名者全國各地都有,有的地處偏遠,因寺院不安排接送,是否能按時到達,也是一個問題。這些,對寺院來說,都是考驗和急需解決的。
以往短期出家學習班中
十個人中也就一兩個能堅持下來
對慈恩寺來說,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——學員們能堅持下去,學習圓滿嗎?
根據以往的經驗——慈恩寺從2006年開始接收學員,前去學習的人中,很多人一開始信心滿滿,以為在寺院讀讀經書,修身養(yǎng)性不失為一件好事。但寺院生活的艱苦遠遠超過了一些人的想象和承受能力。念青說,有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,一開始是抱著來享受生活的,多半“修”到一半或者剛開始不久,就告辭離開了。
“真正留到最后的,真的不多,現代人多半圖個一時新鮮,浮躁多過對自身修行的渴望,不能真正靜下心來,十個人中也就一兩個能堅持下來。”
念青說,以往學佛人士中,也有最后堅持留下出家的,女的比男的多。
對于形形色色的報名者,智渡法師倒是很釋然,他認為報名者中有幾個群體,“許多是想長期出家的,但又怕吃不消,于是報個‘短期’試試看,能適應再作長期考慮;更多的是好奇和體驗,倒不在意出家儀式,主要想參與每天安排的禪修內容。”還有一些,智渡法師覺得是想借此機會到慈恩寺旅游一番。
根據安排,報名者報到后,先要在寺院擔任義工接受一段時間的考察,念青說,到時師父會進行考察和考核,考察時間長短是根據學習者各種表現,如做事、學習、生活等。
有靈性的學員大約一個星期后就可以進入正式學佛禮佛階段,而有的則需要1個月甚至更長。
慈恩寺住持弟子現身說法
學佛學的是一種積極感恩的心態(tài)
像念青,她是位80后,到現在跟隨智渡師父學佛已經七八年了。她說自己大學一畢業(yè)就開始學佛了。
念青最早也是從做寺院的義工開始,義工相當于去寺院幫忙和服務的志愿者。念青覺得學佛這么多年,對自己主要是一個心態(tài)的影響,學佛不是遁世、回避問題,而是“學習一種積極的心態(tài),一種感恩的心態(tài)”。
她覺得,自己學佛后,為人處世,考慮問題,都變得智慧起來了,懂得取舍了,任何事做選擇,都會用一種感恩的心態(tài)來對待,比如人家欠錢、欺負自己,她會認為是一種因果的關系,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,“偶然的一件事,其實是一個必然的結果”。
但這種感悟,并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得到的,也許最大的改變,是讓人變得陽光,相信美好的事物。
在慈恩寺官方網站上,有人提問,說如果自己學佛,家里人不同意怎么辦?“學佛是自己的修行,這個事關鍵要看自己怎么看,要自己怎么智慧對待”,念青并沒出家,她算是居士,孩子尚小,她說自己的信仰和學習并沒有影響到家庭。
但學佛還是主張自愿,在以往慈恩寺的學員中,也有人到中年、成功的企業(yè)家丟掉一切潛心修行的,多半是在內心已經做好了選擇,接受剃度。也有堅持不下去,待幾天就走了的,不過寺院實行來去自由原則,只要提前告知師父就可以了。
“不管出于何種目的,出家畢竟是清苦的。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,,清規(guī)戒律不可不遵,尤其是這個能成就‘肉身菩薩’的洞窟古剎,傳統(tǒng)中要求就比較嚴,否則如何‘成就佛門至尊的舍利呢?”智渡法師說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