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山壯族風(fēng)俗,活動策劃
連山通過挖掘和宣傳戲水民俗,舉辦了5屆“七月香”戲水節(jié),不僅攢足人氣,吸引30萬游客參與,還成為當(dāng)?shù)卣猩痰臉蛄?,實現(xiàn)人氣、財氣雙豐收。
考源 壯族瑤族世居連山
連山是我國唯一一個有壯、瑤族兩個主體少數(shù)民族聚居的自治縣,而“七月香”戲水節(jié)則是當(dāng)?shù)貕炎宓膫鹘y(tǒng)喜慶節(jié)日。它因壯族世居連山而流傳千年,節(jié)慶主要分布在福堂、小三江、上帥等壯族集居地。
連山學(xué)者莫自省介紹,連山古為禹貢荊州之城,自南朝梁武帝天監(jiān)五年(506年)置廣德縣,這是連山的建制開端。到了隋開皇十年(590年)改稱廣澤縣,仁壽元年(601年)因避太子楊廣之諱改稱連山縣,此為連山名字之始。
“九村開辟自明朝,一半俍(壯)民一半瑤。”當(dāng)?shù)亓鱾髑甑囊痪涿裰{,詮釋了壯族和瑤族世居連山的歷史淵源。壯族是嶺南的土著居民,古稱“舊越人”,戰(zhàn)國、秦漢時期,壯族先民——越人已在連山地域生息繁衍。據(jù)史料查,現(xiàn)居連山最早的壯族是永豐、福堂的陸姓,于元至正二十八年(1368年)從廣西富川遷來,明清時期不斷有壯人從廣西和本省各地遷入,至清中葉則基本形成了今天連山壯族的分布格局。
連山壯族來源除了外地遷移外,還有如下兩點:留守俍(古時壯族先民的稱謂之一)兵,《連山縣志》記載“壯居白芒、背坑等山。本廣西俍兵,明天順年間奉調(diào)征剿,遂于此生聚”;其次是“漢族壯化”,歷史上不少漢族遷入連山后,逐漸被當(dāng)?shù)貜娛⒌膲炎逋蔀閴炎濉?/p>
有意思的是,連山還有著“主壯富、客壯貧”的說法。主壯是土著居民占有土地和山林,客(遷移)壯雖有先進文化,但苦無田地。這說明當(dāng)?shù)貕炎寰幼r間有先后、生活水平亦有不同,到了清朝,主客壯已融合為一,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、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狀態(tài)的族群了。
演變 出自牛郎織女傳說
連山壯族節(jié)日很多,主要有二月二,通稱為“開耕節(jié)”,表示農(nóng)事活動的開始;三月三,人們在這天拜祭祖墓;四月八,壯族稱“牛王誕”,人們按牛的毛色,用桅子葉或楓葉等榨汁浸糯米,蒸成黃色或紫色的飯喂牛、祭牛神,祈求耕牛健壯繁衍;六月六,稱“嘗新節(jié)”:而七月七,俗稱“七月香”戲水節(jié)。
農(nóng)歷七月初七,漢族稱“七夕”,其來源是關(guān)于牛郎織女的傳說。此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,由此衍生的七夕節(jié)積淀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內(nèi)涵。
民間傳說,牛郎得知天上的仙女在七月初七這天會結(jié)伴到人間來,并在東邊山谷的明鏡湖里沐浴。于是他在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時就來到了湖畔等候。當(dāng)仙女們戲水正歡時,他取走了其中一位仙女掛在樹上的衣衫,而被搶走衣衫的仙女就是織女,從此牛郎與織女就結(jié)為了夫妻。后來因為天庭反對,牛郎與織女被迫分開在銀河兩端,只在每年七月初七這天,喜鵲飛來搭橋,夫妻倆才能見得一面。
連山學(xué)者陸上來介紹,壯族“七月香”戲水節(jié)的活動內(nèi)容和形式,便是根據(jù)“七夕”中有關(guān)牛郎織女的傳說演變而來。與傳統(tǒng)傳說的凄美不同,連山的“版本”更寄托了壯家兒女祈求得到幸福美滿生活的憧憬。
連山當(dāng)?shù)貍髡f,每逢七月初七當(dāng)日,天上的“七仙女”姐妹都在銀河里沐浴嬉戲,午時前后,銀河水與人間溪河水匯流,于是這天壯鄉(xiāng)河里的水會變得特別清涼、干凈。因此,活動策劃,每逢此節(jié),壯家人概不請客加菜,也不務(wù)農(nóng)事,而是于午時前后集聚到河里洗頭、沐浴、耍水、嬉戲。
陸上來介紹,農(nóng)歷七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之一,下河洗浴,能潤肌膚、止痱子、治瘡疥,因此戲水節(jié)最大的功能是祈求健康。“除了戲水,節(jié)日期間各村寨的男子還會舉行打水仗和游泳、潛水等比賽。”陸上來說,在他的家鄉(xiāng)壯寨上帥,打水仗一般在中午舉行,男子在河中分兩排相向站立,相互向?qū)Ψ綕娝?,比的是力氣和耐?而游泳和潛水就是比技能了。“總之是通過運動找到樂趣。”陸上來說。
節(jié)慶中最充滿情趣和浪漫色彩的,是壯家姑娘下河沐浴,因為洗浴了“天上的銀河水”,姑娘會心身清香、體態(tài)健美,更能得到小伙子的青睞;而在解放前,有不少姑娘是選擇裸浴的。不過,60歲以上的婦女是不會下河的,為的是美觀,故只能挑水回家沐浴。
親歷 以水的名義狂歡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