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祖,臘八節(jié),活動策劃
臘八,即舊歷十二月初八日,系漢族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由來已久。
唐張守節(jié)《史記正義》:“十二月蠟日也 ------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,因立此日也。”漢代以冬至后第三個戊日為“蠟日”,南北朝時始改為十二月初八日,謂之“臘八節(jié)”,古時的春節(jié),實際上從這天就算開始了。 老北京人歷來把臘八視為“年禧”即將到來的信號。尤其是商家開始下達帳貼兒,準備要帳,所以人們一語雙關的說:“送信兒的臘八粥”。民謠說:“老太太別心煩,過了臘八就是年。臘八粥,喝幾天?哩哩啦啦二十三------” 關于臘八粥的起源,眾說紛紜。有祭祀神農之說;有祭祀八神說;有朱元璋憶苦說;有紀念岳飛說;有紀念佛祖說。其中流傳最廣,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是紀念佛祖說。相傳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(wèi)國凈飯王之子達摩-悉達多(即佛祖釋迦牟尼)痛感人間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苦惱,為了尋求解脫之道,毅然舍棄王位,游遍印度名山大川,訪問賢明。
十二月初八日,行至比哈爾邦的尼連河畔,又累又餓,昏倒在地。當時,被一牧女發(fā)現(xiàn)了,便將隨身帶的雜糧加些野果,用泉水加熱煮成粥,一口口地喂他,這對于多時不見水米的釋迦牟尼來說,誠為美味甘露,所以頓覺精神振奮,就在尼連河里洗了個澡,然后,向著東方盤腿靜坐在畢缽羅樹下苦思解脫之道。并發(fā)誓說:“我如果不得到無上大覺,寧可讓此身粉碎,終不起此座。”終于獲得了徹底的覺悟而成了佛陀。從此,佛教徒們就將臘八節(jié)稱為佛的“成道節(jié)”。
自佛教傳入中國后,每年舊歷臘月初八日各佛教寺院都用香谷和干果作成粥來供佛。據《析律志》所載:“十二月八日,禪家謂之臘八日,煮紅槽粥供佛”?!断痰酪詠沓半s記》也說:“十二月初八日為浴佛日,各寺觀煮粥供佛”。封建時代帝王還用臘八粥賞賜文武百官,正如《燕京游覽志》所載:“十二月八日,賜百官果粥”。雍正三年,(公元1725年)奉世宗之命,雍和宮內萬福閣等處設大鍋煮臘八粥,并請喇嘛誦經,然后把粥分送給各王公大臣品嘗食用。民間亦征相效仿。 在民間臘八熬粥,除了供佛祀祖以外,主要是在親友鄰居之間當作相互饋送的禮物。其次才是“哩哩啦啦二十三”的自家享用。但是,凡有親喪“守制”的則不熬粥。 臘八粥的種類極多,主要是根據貧富來決定。
舊時,米糧店一進臘月就將蕓豆、豌豆、小豆、豇豆、綠豆、小米、大米、高粱米等攙雜在一起出售,謂之雜豆米、臘八米。一般人家就將這種雜豆米加上小棗、栗子之類的干果,熬成粥之后再加上紅、白糖,還有的加上玫瑰、木樨(腌桂花)等甜調料。如是比較講究的,就首先要注意粥的顏色。這樣,凡帶有深色的雜豆均不能用。只用糯米、薏仁米、菱角米、雞頭米、蓮子肉等原料煮成粥,雪白透明,質地精細。然后放在蓋碗兒或特制的粥盒里,鋪上蜜餞果脯(桃脯、杏脯、蘋果脯之類)、荔枝肉、桂圓肉、桃仁、松子、染紅的瓜子仁和青、紅絲,謂之粥果兒。還要擺出圖案和花樣來,謂之“八寶粥”。 臘八節(jié),除了熬臘八粥之外,民間還有用米醋在壇子里泡“臘八蒜”的風俗習慣。從臘月初八封上壇子口,活動策劃,放在較暖的屋子里,到除夕夜間吃大年餃子時,才打開受用。泡好的蒜都是碧綠的顏色,就向翡翠一樣,配上深紅的米醋,煞是好看,給家宴上增添了節(jié)日色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