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蒿,人難,舞蹈,活動策劃
在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中,有一項屬于融水苗鄉(xiāng)的榮譽——苗族系列坡會群。從大年初三到大年十七,苗族盛裝坡會開始上演,尤以安太鄉(xiāng)“十三坡”、香粉鄉(xiāng)“十六坡”、安陲鄉(xiāng)“十七坡”規(guī)模最大,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海內(nèi)外游客前來參加。
而三大坡會中,要數(shù)安陲鄉(xiāng)“十七坡”最為詭異?!笆咂隆庇纸邪糙锩⑤锕?jié)。在全國各地的苗鄉(xiāng),僅有融水安陲鄉(xiāng)附近有芒蒿這種獨特的文化?!懊⑤铩笔鞘裁匆馑?苗族同胞為何如此喜歡這些戴著奇特的面具,身披綠色芒草的怪物?記者連續(xù)三年下安陲,卻始終未能解開其中之謎。今年,記者決定前往安陲吉曼村——芒蒿的發(fā)祥地一探究竟。
梁德佬的故事
2010年3月2日,大年十七,一年一度的安陲芒蒿節(jié)如期盛裝上演,成千上萬的海內(nèi)外游客讓小小的安陲再度沸騰起來。蘆笙踩堂、斗牛、斗馬、歌會、芒蒿祝福,熱鬧的坡會活動一直從早晨到持續(xù)到下午三點。
坡會結束后,我們本來想跟著藝人們?nèi)ト绱宀稍L,但安陲鄉(xiāng)黨委書記路進福說,你們應該去吉曼,那才是芒蒿最早的發(fā)祥地。
大年十八清晨,我們從安陲鄉(xiāng)政府出發(fā),天氣轉冷,陰霾的天空緊緊將大山包圍。車子朝著元寶山的方向行駛。山路崎嶇,活動策劃,像個巨型M字向北延伸。也就是說我們要越過兩座山才能到吉曼。
車還沒到第一座山頂,云霧便開始涌來。很快車窗外到處是白茫茫的云霧。開著車燈,也只能看到不到100米的地方。
我開始理解開車送我們進山的鄉(xiāng)黨委副書記趙雄清的擔憂。車在山路中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地行走,為了緩解我們的擔心,趙雄清給我們講起了這些淹沒在云霧中的村莊。
“吉曼村下有一條泗維河,流往安陲方向,沿河而下三寸、小平溝、吉新、朝口、洋嶺,烏吉、烏勇包括融安的大袍等村中梁姓苗民都是梁德佬的后代?!壁w雄清說,梁德佬是安陲鄉(xiāng)苗族人民的共同祖先,也就是芒蒿的創(chuàng)始人。
梁德佬?我想起安陲鄉(xiāng)文化站站長趙志勤手中的那個劇本《元寶山的神靈——芒蒿》,里邊的主角就是梁德佬。
劇本收集了在苗鄉(xiāng)廣為流傳的故事。400多年前,家住安泰鄉(xiāng)培秀村的梁德佬到吉曼山林打獵,看到此處有山有水有森林,一只大山豬正在山塘里翻滾消暑?!斑@真是個安家的好地方。”回去后,梁德佬將一家老少遷往此處定居,成安陲苗民的始祖。
芒蒿的猜想
梁德佬為什么要創(chuàng)造芒蒿?芒蒿是一種民間舞蹈還是一種祭祀儀式?目前,人們根據(jù)它戴著面具和其他一些特點把它歸于民間儺文化的一種。這是否是正確的歸類?
“儺”大概是漢語中最神秘的字,至今沒有固定的解釋。《說文解字》:“儺,行有節(jié)也?!钡@跟儺文化祭祀或逐鬼除疫的本義相去甚遠。
而儺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較為常見的解讀是指黃河流域的古儺戲。它是上古時代圖騰崇拜時期的一種儀式,目的是祈求神靈逐鬼除疫,保佑百姓過上安寧生活。儺文化是巫文化發(fā)展到后期而應運而生的,當時的人類已進入農(nóng)耕時代,而此時鳥類是農(nóng)耕的重要幫手,所以,儺也就是人們進行的一種祭祀活動,而祭祀的對象就是鳥。
一輩子生活在融水深山的梁德佬應該沒有去過黃河流域。那么他創(chuàng)造這種類似儺的芒蒿靈感從何而來?跳芒蒿的目的也是祭祀鳥嗎?
在苗族文化史上,鳥圖騰文化曾占據(jù)重要位置。如今散見于苗族民間的錦雞舞、百鳥衣、蠟染、織錦、蘆笙、背帶等就是鳥圖騰文化的歷史傳承。
柳州市文史專家吳浩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從鳥圖騰的角度來解讀儺文化,那儺文化的起源更可能在南方楚地。“儺”的發(fā)音為“nuó”,而這與壯族、侗族、布依族、水族、傣族等少數(shù)民族對鳥的稱謂基本一致。
而且,史料顯示,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,苗族居住在黃河、長江中下游這一帶。也就是說,現(xiàn)在的苗族與遠古時代居住在黃河、長江中下游的“九黎”、“三苗”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。因此,如果芒蒿也是源于黃河流域的儺文化,那它祭祀的對象是鳥似乎說得通。但在苗語里,“鳥”的發(fā)音跟“儺”字差別很大,而且,為什么這種儺文化其他苗鄉(xiāng)沒有,只在梁德佬的后代流傳?這又十分令人迷惑。
從字面意思來看“芒”和“蒿”相似,都是指草本植物,但在苗語里,“芒蒿”卻是指披著芒草的古老的東西(祖先或山神)。這似乎跟鳥沒什么關系,卻跟苗族先民最早在山中生活的艱難有關。
|